在美國,有本雜誌叫MAKE,裡面教讀者自己動手結合科技做許多東西。在舊金山,有個大倉庫,Myth Buster在這裡將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想法,用實際操作來查證真相,破除ㄧ般人常信以為真的錯誤想法。在史丹佛大學,針對中小學的學生,有個數學俱樂部,每週邀請大學教授或學者專家,深入淺出的對小孩解說數學概念,教小孩動手做數學。還有,記得1985-1992年的馬蓋先影集嗎?主角馬蓋先總是在生死關頭時用靈巧的雙手,因地制宜的就地取材,從困境裏化險為夷。
以上4個例子,是我們發響一個自己動手做好玩而且有趣的東西的俱樂部的能源。iDo Club創辦人徐宏義就是讓他的小孩不斷的動手做,一面做,一面思考,失敗再重來,直到做成為止。他希望啓發所有的小孩都由動手做,由老師來帶領,親身體驗一件事獨立完成的成就感和樂趣。重點是啟發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慾,繼而開啟他們的創造力,這就是iDo Club的發想開端。
I Do,意思是「我願意」,同時也是「我動手做」。兩個意思合起來,就成了「我願意動手做」。
在台灣,學生在學校所學的,通常與實際的生活脫節,學生不知道從學校學來的知識,究竟有什麼用。因此學習缺乏動機,自然也缺乏興趣,原本應該有趣的學習,變成枯燥乏味的苦差事,這已經違反了學習的本質。EDUx基金會的成立,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,就是幫小孩找回學習的樂趣。
「動手做」其實是最有效的學習法,隨著科技以及3D印表機、3D掃瞄及切割機等硬體機器的逐漸成熟,我們得以很快的做出以前要花數十倍的時間才能打造出來的樣型(prototype),學生可以馬上測試想法是否可行。這樣,想法(理論)與實際馬上可以得到印證,做中學自然變得像遊戲一般。如果學習能這樣,小孩自然會學得趣味盎然。這,就是iDo Club成立的故事。
EDUx針對學習與教育的兩大理念為「在做中學習」與「在遊戲中學習」。為了實踐這兩個學習信仰,EDUx特別開創了一個讓學習變成超有趣的俱樂部,我們叫它做「iDo Club」。
iDo Club 邀請各方面的專家,與iDo Club 6-18歲的成員,一起探索好玩的新科技。成員學習的課程範疇上通天文,下通地理,從機器人到外星人,從DNA的排序到腦神經科學,從iPhone應用程式(APP)到神奇的數學謎題,從攝影到微電影的拍攝,從電腦繪圖到3D動畫及設計;我們教喜歡流行(fashion)的女孩子由網路的採購,有電路設備的DIY娃娃屋(doll house )進入數學,科學,工程,及科技的天地。我們也教小孩子加強數位時代的英語力,讓他們真正可以無障礙的與世界接軌。從硬體到軟體,只要和科技、工程、科學、數學有關,和學習有關,和動手做有關,就是iDo Club探討的題目。
EDUx iDo Club的目標,是讓小朋友和中學生喜歡科技,愛上動手做,帶動每位成員靈活的思考能力,啟發他們創新、創意、和創造力。